数位转型 x ESG,中小企业绿色转型之路有何挑战?

-

绿色永续可说是近二年最热门的议题,不只各国政府相继喊出 2050 净零排放,各产业国际大厂包括石化、电子等也都做出相同承诺。这股由政府到企业的永续浪潮,让绿色转型不再是环保问题而是经济问题,「减碳就像一场倒数计时的竞赛,如果期限内没有达到目标,就可能被剔除在供应链之外,」全国工业总会副处长吴汲说。

对大企业来说,因为资源较为充裕,所以推动绿色转型的速度很快,有些甚至已经追上国际企业的进度,但对中小企业而言却恰恰相反,不只经费有限,更缺乏节能减碳专业人才。

因为中小企业的营运规模本就不大,相关人力都专注在生产、销售与行销业务上,不具备净零碳排专业知识,加上过往台湾的环保议题以废弃物管理为主,比较少聚焦於节能减碳,企业自然缺乏相关经验,种种原因使得中小企业要跟上这股永续浪潮显得颇为棘手。

快速传播碳管理知识,助中小企业培育相关人才

「因此,当务之急就是快速建立中小企业的碳管理知识、培育相关人才,」吴汲说,为了这个目标,工业总会成立碳管理种子人员训练班,聘请讲师教授碳排、碳足迹等相关知识,并将 150 几个产业公会区分成二类。

第一类是已经被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(CBAM)列管,或是很早就配合政府规范减碳减排的产业,如:钢铁业、石化业等,由该产业公会邀请主要供应商来参加实体课程;第二类则是目前暂时没有被列管的产业,因其减碳减排需求相对比较不急迫,故以线上课程为主,透过网路远距学习净零排放知识。

吴汲分享,过去办的几场碳管理种子人员训练班,每一次产业公会向会员公布开课时间後,就立即吸引 100-200 人秒杀报名,不只如此,2022 年几乎所有与 ESG 相关的论坛或研究会都是秒杀报名。从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的态度,其实反应出他们对减碳减排议题的焦虑和紧张。

换个角度看事情,节能减碳不是「烧钱」是「投资」

延续中小企业的碳焦虑来看,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普遍用「烧钱」的角度来看待节能减碳。对此,吴汲建议企业应该换个角度,以积极正向的心态去推动节能减碳,才能创造更大的成效。诚然,推动节能减碳势必得投入不少的资源和经费,但这不一定是「烧钱」,也可以是推动业绩成长的「投资」。

吴汲进一步说明,国外企业在规划环境保护类的相关措施时,会强调自身做了哪些事,这些事如何为环境和消费者带来帮助。也因此,消费者会认同企业,并以实际行动、也就是购买产品来支持企业,而台湾的消费者亦是如此。吴汲分享之前看过的调查报告并指出,台湾最关心环保议题的角色其实就是家庭主妇。她们反而更会为了家人、孩子的健康,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环保产品。

因此,台湾中小企业若能借镜国外做法,在推动环境保护之余,将相关措施连结到消费者心中,透过媒体、企业官网或社群平台等任何通路,让民众知道企业做了哪些事及成效,自然能获得消费者认同,推动业绩成长。

绿色转型已是不可逆的趋势,无论企业是否位在品牌供应链中,无论企业是否属於被列管产业,未来都需要跟上趋势、推动减碳减排,企业最好从现在就开始布局,愈快踏出永续脚步,越能取得更多资源,让永续计划更顺利,甚至还能以绿色转型加速数位转型发展,用绿数位竞争力赢占未来全球市场。

最新文章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
Recent comments
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